金秋十月,国际教育学院《社会学》课程特色活动“民族服装周”如期而至。本次活动全院师生积极参与,以民族服饰为载体,弘扬华夏文化。

全院师生参与“民族服装周”活动
全院师生身着民族服饰进行日常学习和生活,在校园内你能看见“奇异姿势”打卡的“小书童”,在时代广场参与国际教育展的“带刀侍卫”,在食堂购买兰州拉面的“文人雅士”,在操场嬉戏玩耍的“大家闺秀”。
《社会学》课程要求大家通过穿着民族服装感受中华文化,通过亲身经历,切实体会民族服装为什么是亚文化,并在体验中学会欣赏我国民族服饰之美。学生在参与中需要完成一系列打卡活动和视频拍摄任务。通过这样的社会互动认知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对人行为的影响。当不一样的穿着发生社会互动时,对外在的文化和环境也有共同的了解。同时,社会互动是将文化规范和价值传递的一种方式,同学之间的互动将知识内容本身予以社会化,并将文化传递下去。








学生在校园各处拍照打卡
期间学院还在时代广场开展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手作活动,例如香包、花灯、书签、扎染等,本次民族服装周不仅丰富同学们业余生活,也加深了大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。





学生参与各类民族传统手作活动
民族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,把民族文化引进校园,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,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。活动初期,当同学们身着各色各异的民族服饰走在校园内,起初难掩羞涩之情,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,同学们也变得大方自然起来,真正感悟到华夏文明之光辉。





学生着民族服装合影留念
本次民族服装周活动,学生有机会欣赏到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,也深深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,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,家长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,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,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。学生不仅能通过身着民族服饰来展示自我,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。未来,学院将积极探索更加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,将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培养为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视野的现代青年。
国际教育学院:马亮代雅萱
初审:曾小瑾
复审:彭辕
终审:詹议
2023年10月30日